人才是企業的第一資源,關系著企業的生存與發展。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人才工作的重要論述,深入推進“人才強企”工程,不斷增強專業化公司核心競爭力,公司黨委針對公司專業人才結構現狀,制定了公司《“十四五”人力資源發展規劃》《頭雁計劃實施辦法》《雛鷹計劃實施辦法》,建立起“頭雁”領航“雛鷹”的“雁雛”人才培孵模式。經過一年來的實踐,其培孵模式更加完善,培孵成效有力彰顯。
“雁陣”起航,孵化成鷹
2022年,在公司黨委的高度重視下,公司的人才培養工作目標明確,有序推進。結合公司“1+2+N”產業結構發展戰略和專業人才缺口,以“高精尖人才”“后備人才”梯隊化建設為目標,確立了建筑電氣、給水排水、通風空調、市政、建筑智能化、安全、消防、商務造價、經濟、政工、電梯等11個專業人才培養計劃。根據“雛鷹”“頭雁”相關辦法及要求,通過個人自薦、支部推薦、組織審定,甄選并建立了首批10名“頭雁”領軍人才庫和33名“雛鷹”人才庫。同時,舉辦了“頭雁”“雛鷹”首次見面交流會,經過“雁雛”之間深度交流和討論,制定并簽訂了“雛鷹”年度培養目標書,公司“雁雛”人才培孵模式正式上線。
多元培養,豐盈羽翼
一年來,各專業“頭雁”針對各自“雛鷹”團隊的特點,以學定教、因材施教,采用多元化、多形式的培養方式,不斷提升“雛鷹”人才的專業技能和綜合素質。
精準導航,定制培養。“頭雁”在摸清情況后,從實際出發,精準定位“雛鷹”成長路徑,進行教學目標、教學方法的專屬定制,對“雛鷹”在學習和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堅持“一對一”分析解答、“手把手”指導教學,以定制促精準,以精準促成效。
“三跨”教學,多維培養。由于公司項目存在點多面廣,管理人員分散、流動等實際情況,導致部分專業“雁鷹”團隊成員存在工作地域各異、基礎專業不同等情況。針對這些問題,“頭雁”創新“三跨”培養模式,實現“跨時空、跨專業、跨項目”教學,采用微信“空中”教學、“零距離”答疑、“今日一問”、“每日一學”等方式,建立起“自學-互學-群學”的良好教學氛圍,促進了專業能力的全面提升,強化了學習的整體效果。“雛鷹”們在理論與實踐中深化學習,在探討與思索中持續進步。
集中提能,綜合培養。2023年4月,公司舉辦“雛鷹”人才綜合素能提升培訓班,采取“集中授課+互動討論+沙龍分享”等多種形式,集中學習了黨建政治理論和業務管理知識。在集中培訓中,強化了政治意識,鞏固了知識結構,碰撞了思想火花,促進了“雛鷹”人才專業能力和綜合素養的全面提升。
跟蹤管理,常態培養。對整個“雁雛”培孵過程,采用“階段追蹤促成效”的常態化管理。以季度為周期進行培養情況記錄追蹤,開展季度及年度培養成效總結,建立各類專業人才培養檔案,促進“雁鷹”的上下聯動、溝通與交流,實現問題及時解決,計劃適時調整,保證了培養計劃的落地見效。
動態調整,優化培養。2023年6月,根據公司高質量發展需求、人才結構及“雁雛”年度考核結果,對“頭雁”“雛鷹”人才庫實行了動態調整。新增“土木”人才培養專業,并調整出庫1人、甄選入庫11人。調整后,現有培養專業增至12個、“雛鷹”增至43名,進一步擴充并優化了“雛鷹”人才庫。
新羽初展,蓄勢翱翔
經過“頭雁”的精心培養,大力激發了“雛鷹”的學習熱情和工作激情,人才培孵成效彰顯。“雛鷹”人員中,5人完成職稱提升,2人實現研究生學歷提升,1人考取一級執業資格證書。同時,給水排水、通風空調、建筑智能化、建筑電氣等多個專業的“頭雁”依托重點項目,沙場練兵,培養出多名承壓而上、勇挑重擔的優秀“雛鷹”人才:有公司首個總包工程的沈師傅項目經理宋昕宇;有奮戰雪域高原的日喀則項目經理王國川;有戰斗在公司單個承接合同額最大的南充雨污分流改造項目的區域負責人張非;有捧回公司首個“魯班獎”的市二醫院龍潭醫院項目管理人員馮子育;有為成都第31屆世界大學生運動會比賽場館保駕護航的簡陽東來印象項目管理人員李超、鄧小飛、楊合艷……
為人才“蓄電”,為發展“賦能”。下一步,公司將不斷加大人才培育和引才引智力度,打造更強更專的“頭雁”領軍人才隊伍,并在實踐中探索創新培孵模式、深化拓展教學形式,實現“一個專業一套方案”,促進更多的“雛鷹”青年人才脫穎而出,為推動公司高質量發展和助力集團邁進“世界五百強”注入強勁“源動力”。